首页 >> 图解王阳明心学:知行合一的智慧 >> 图解王阳明心学:知行合一的智慧全文阅读(目录)
大家在看 穿成破产大佬妻 在人间 代嫁丞相 我有一座道观 韶光慢 我和后妈窝里斗 醉迷红楼 诛仙 老乞丐 泾渭情殇 
图解王阳明心学:知行合一的智慧 王阳明 -  图解王阳明心学:知行合一的智慧全文阅读 -  图解王阳明心学:知行合一的智慧txt下载 -  图解王阳明心学:知行合一的智慧最新章节

第十六章(1/8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用户书架

第十六章

谦卑心: 谦受益, 满招损

不争才能无忧

“君子求退勿迟。 ”

——王阳明

争与不争是两种处世的态度: 争者摩拳擦掌; 不争者平淡处之。 关于不争, “水德”是对其最好的赞誉。 在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, 水利养滋润了万物, 而又并不从万物那里争取任何有利于自己的东西。 这种无私的表现为其赢得“唯其不争,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”。

王阳明在中国哲学思想上取得惊人成就, 也与其“为而不争, 天下莫能与之争”有关。 年少时的王阳明满怀雄心壮志, 一心追求真理、 成为圣人。 然而由于他性格耿直, 不愿屈从恶势力, 结果招致祸殃。 之后, 王阳明的人生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折。 他远离政治, 潜心研究儒教、 佛教、 道家思想, 他的“不争”并不是放弃眼前的一切, 而是以不争今日之利争万世, 不争当前之利争天下。 因其“不争”, 故而能静心悟道, 并体悟许多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道理, 进而攀登上中国哲学思想的高峰。

只有无争, 才能无忧。 利人就会得人, 利物就会得物, 利天下就能得天下。 善利万民的人, 如同水滋润万物而与万物无争, 不求所得。 所以不争的争, 才是争的最高境界。 做人成事也是同样的道理。

不争之争才是做人和做事的最高境界。

楚汉相争时, 张良、 萧何和韩信共同辅佐刘邦夺取天下。 由于楚军强大, 刘邦被项羽打败。 公元前205年, 刘邦率领残兵败将到了荥阳, 才停下脚步做暂时的休整。 此时汉军丞相萧何已经知道刘邦兵败退守荥阳的消息, 就在关中地区大量征兵, 送到荥阳。 在东边打下齐国的韩信也得知了消息, 可他不但不来增援, 反而派人来向刘邦提出要求, 希望同意他自立为“假齐王”。 面对韩信的无礼要求, 刘邦当即大怒, 想马上派兵去攻打韩信。 关键时刻, 谋士张良提醒刘邦, 在这危急关头, 不如就同意韩信, 先稳住他, 以防小不忍而生大变。 刘邦立刻改口骂道, “他韩信大丈夫南征北战, 出生入死, 要做就做个真王, 哪有做假王之理, 封他为齐王! ”然后派张良带上印信, 前往齐国, 封韩信为齐王。 韩信立刻带兵赶到, 汉军兵力大增, 又恢复了战斗的士气。

刘邦领悟了“不争”的智慧, 使韩信断绝了非分之想, 有效地稳定了军心, 控制了复杂的局势。 后来, 韩信又帮助刘邦大争天下, 最后“天下莫能与之争”, 终成千古一帝。 所以, 不争不是无所作为、 甘于堕落, 不是要让人彻底断绝私心欲望, 而是劝告世人要顺应大道, 不要贪图眼前的小私, 只有着眼于大局, 才能得到最多的利益。

与人无争, 与世无争, 看似消极避世, 但实际上恰到好处的“与人无争”, 是一种知晓进退规则之后的释然, 也是一种不急功近利的心机。 “与人无争”说到底是智慧的“退”, 而“无人能与之争”则是聪明的“进”。

因而, 我们在为人处世时, 也应效法天道, 把我们的智慧贡献出来,不辞劳苦, 不计较名利, 不居功, 秉承天地生生不已、 长养万物万类的精神, 只问耕耘, 不问收获, 如能这样, 则自然达到“为而不争, 天下莫能与之争”的高境界。

低头是一种智慧

“士傲命蹇焉。 ”

——王阳明

在古越这片土地上,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报仇复国的精神最见越人气性。 王阳明在为人作序时, 落款常是“古越阳明子”“阳明山人”“余姚王阳明”等, 他以生为越人为荣。 王阳明自幼受古越民风滋润, 也深悟“卧薪尝胆”的精髓。 少年时的王阳明曾去居庸三关, 了解古代征战的细节, 思考御边方策, 回来之后甚至还屡屡想上疏朝廷献言献策, 这种狂妄的想法受到了父亲的斥责。 面对父亲的呵斥, 王阳明并没有昂首怒目, 反而经常出游, “考察”居庸三关, 拜访乡村老人, 询问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,以探访各部落的攻守防御之策, 为其“平安策”寻找可支撑的依据。 最终写下著名的关于边防军队改革的奏疏, 初显他卓越的军事才能。

有时候, 俯首比昂首怒目更有威严,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, 短暂的低头并不是一种懦弱, 韬光养晦之道实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。 诚如梁漱溟先生所言: 儒家虽然提倡温良恭俭让, 但实质宣扬的却是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。 换句话说, 暂时的俯身就是“以退为进, 以柔克刚”, 是一种方圆处世的态度。

民间有句谚语, 说“低着头的是稻穗, 昂着头的是稗子; 低头的稻穗充满了成熟的智慧, 而昂头的稗子只是招摇着空白的无知”。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: “天地只有三尺, 高于三尺的人要想长久立于天地之间, 就要懂得低头。 ”懂得低头便是一种智慧。

本小章还未完~.~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
你可能会喜欢 穿成破产大佬妻 沈浪苏若雪最新更新 神级龙卫刚刚 鬼王的金牌宠妃 星汉灿烂,幸甚至哉 ABO垂耳执事 完美人生沈浪免费 窃天 长兄如父 想做姐姐的小狼狗 我的绝色小姨 催熟 神级龙卫更新最快版 完美人生沈浪 娇艳欲滴